2016年3月,在中方倡议下,中国黑龙江省政府和俄罗斯阿穆尔州政府遵循平等原则,共同出资组建大桥开发建设有限公司,并首次在跨境基础设施建设中采用“贷款建桥、同步建设、共同运营、收费还贷”模式。根据约定,大桥建成后,合资公司的特许经营期为192个月。待特许经营期结束或是贷款偿还完毕后,两国各自境内的项目所有权再归还各自政府。 “这是一次基于双方互信、基于大桥项目自身特点、富有智慧的机制创新。”合资公司俄方分公司法律顾问谢尔巴科夫告诉本报记者,双方达成共识,政府项目也要探索市场化运作,跨境项目涉及的一些复杂问题框定在商业范畴解决。 合资公司俄方分公司总会计师佩秋丽娜认为,新模式、新机制能解决许多老问题。现在,大桥建设资金制度完善、运行良好,“一切都按计划顺利进行”。 负责协助中俄双方沟通的亚历山大,早年曾在中国留学,能说一口流利汉语。他从1996年起开始参与黑龙江公路桥项目前期工作。合资公司的创新模式让他深有体会:“大大降低了沟通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保证了建设质量。” 两国采用不同的高程系统,但桥的设计与建设又必须保证测量方法的统一性,怎么办?双方工程技术人员有智慧——建一个假定坐标系,以主桥桥位为基础设定高程系和坐标系,用高精度的仪器进行组网,让施工精度满足最高标准的误差要求,从而解决了这个难题。 从界河桥项目主体工程到中俄境内收费站工程、口岸工程,从大桥主体开工建设到主桥合龙,从资金的使用到进度的掌控,“近3年的建设进展和效果表明,这种模式非常有效。”大桥开发建设公司俄方分公司副经理乌沙科夫高兴地介绍。 “中方对生态环境的重视,给了我们很大支持” 跨境大桥的建设,也是一次携手合作、面向未来的过程。 谢尔巴科夫告诉记者,由于俄中法律体系不同,双方经常就此反复讨论。从起草到定稿,每一份文件都有十几份修改版本,最终求得共识。“法律层面的共识为大桥建设和未来运营打下扎实基础。” 令罗果夫自豪的是,大桥不仅造型优雅、功能现代化,还是北方高纬度寒冷地区的首座钢混叠合梁矮塔斜拉桥,在设计与建造过程中更体现了“绿色理念”。 在江面上进行大土方量的施工建设,难免影响水体生态系统。为把影响减到最小,大桥建设方专门购买了两吨鱼苗,投放到上游。每到鱼类产卵期,环保部门就会严格监测水质和鱼类资源生存状况。若发现问题,随时调整施工方案甚至设计方案。“中方对生态环境的重视,给了我们很大支持。”乌沙科夫说道。 “绿色理念”也引入到了界河桥引道建设中。在俄方境内长达13.5公里的界河桥引道建设现场,记者看到引道全部使用了钢筋混凝土满铺式的边坡防护,两侧还设计了8个公路污水净化处理系统。负责引道建设的沥青公司总工程师库德里亚夫采夫介绍,这个系统可以防止道路范围内的污水和降水未经处理流入自然水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