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带电作业展览馆近日在辽宁省鞍山市揭牌迎客。中国带电作业展览馆总占地600平方米,馆藏实物展品91件,文字图版145面,面向电力员工和社会团体开放。 鞍钢,生产了新中国第一炉钢水。鞍钢的稳产意义重大,电力持续稳定供应也就成了一项重大课题。如何改变传统停电检修模式?当时,停电作业还有很多安全风险,带电检修无疑会更加危险。 1954年5月2日晚,鞍山市一处3.3千伏高压断路器短路冒火。当夜值班的配电科副科长刘长庚戴着绝缘手套带电处理了故障。 “这实现了我国带电作业零的突破,但他也因违反安全生产规程受到警告处分。”刘长庚女儿刘桂梅回忆说,父亲痛定思痛,开始研究带电作业工具。吃饭时,他经常把筷子当导线进行模拟实验。 后来,刘长庚大胆提议带电更换3.3千伏配电线路木杆、木横担、瓷瓶,先后完成130多项设计,几乎每天都攻关到半夜才回家,被人称为“刘半夜”。 1954年5月12日,鞍山电业局下发通知,号召职工开展带电作业技术研究,这一天作为带电作业“创始日”载入了中国带电作业史册。 “鸟落在电线上不能电死吧,等电位就是这个道理。”带电研究小组组长郑代雨说,从鸟身上学技术,带电作业研究从这里一步步走向纵深。 郑代雨说起来云淡风轻,真实过程却惊心动魄。据介绍,他有个外号叫“郑大胆”,各个电压等级的人体带电导体试验,他都坚持先行先试。1974年4月6日,郑代雨带领职工成功将220千伏鞍营线一座铁塔带电加高2米,并且整塔带电向前移位24米。这样的创举,即使在今天,也绝非易事。 在一代代人的努力下,中国带电作业的水平渐渐走向了世界前列。特别是在特高压电网领域。2008年4月21日,我国成功完成1000千伏特高压人体由地电位进入等电位带电作业。2011年12月16日,世界首条商业运营的特高压交流输电工程在中国正式投产。 中国带电作业始于鞍山,兴于辽宁,享誉国内外。新中国取得的一个个成绩看似并不出奇,甚至理所当然。但每一项的突破背后都凝聚了智慧、汗水甚至生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