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三个代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振兴进行时·吉林篇

(2024-05-06 17:15:25) 来自:光明日报


吉林省在东北,居于承上启下之地,亦有得天独厚之利。

这里缘边近海、山水相间,良畴沃野、气候相宜,省会长春有“塞外春城”的美誉。优渥的自然禀赋、丰厚的生活积淀,成就了吉林人爽利敞亮的性格,心中有格局,做事不含糊,使吉林人广受赞誉。

正是因为有这股爽利劲儿,吉林人谈到自己的不足直言不讳:一城独大,主要产业集中在长春;一业独大,长期唱“工业一柱擎天,结构单一”的“二人转”;一企独大,一汽在产业发展中“一骑绝尘”……

贯彻落实党中央推进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方略,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吉林振兴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吉林人民意气风发,提出振兴突围的务实之策——围绕汽车、农产品、冰雪与生态三大优势资源布局3个万亿级大产业,着力打造医疗健康、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等若干千亿级规模产业,加快形成多点支撑、多业并举、多元发展的现代产业新格局。

过去5年,吉林省经济总量连续跨越1.1万亿、1.2万亿、1.3万亿三个台阶;今年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7%,成绩亮眼。

(一)长子风采:不倦的奔跑者

谈吉林振兴,无论如何绕不开中国一汽。

曾几何时,满大街跑的都是外国品牌车。新时代为一汽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在不断改进中,既有颜值气质又有内涵担当的红旗品牌,在中国的道路上越来越抢眼。

但一汽人并不就此满足。汽车本就是“追风”的行业,一汽要在新的赛道上超车突围。

在一汽科技创新基地,红旗新能源新款车格外吸睛:高能电池、高效电驱、智慧补能和智驾安全底盘,时尚大气、动感十足。今日的新红旗,又一次惊艳世界。

亲历者说——一汽研发总院代理副院长、智能网联开发院院长周时莹:当下,世界汽车业正处于转型期,一汽要通过创新创造实现突围。这几年,一汽重磅投入、潜心研发新能源车,建立了自己的智能网联技术架构,掌握了车辆“网络系统”和“控制大脑”等核心技术。今年上半年,红旗新能源车销量同比增长282%。

高铁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催生了“特种兵式通勤”“特种兵式旅游”等生活新方式。但是很少有人知道,你们坐的高铁列车有40%出自中车长客股份公司。

走进中车长客动车组调试车间,数组即将出厂的列车像长龙一般静卧在轨道上等待检测。从最早的绿皮火车,到城市地铁,再到驰骋中国大地的高铁列车,中车长客始终是中国速度的弄潮儿,在轮轨关系、碰撞吸能、振动噪音等十几项基础研究上实现重大突破。中国高铁一直在提速。

亲历者说——中车长客高级工程师刘俊阳:在我国高铁发展进程中,北京冬奥京张高铁智能动车组是个里程碑:仿生学“鹰隼”车头、自动驾驶+智能应急走行、北斗卫星导航+千兆以太网等,都是全新的技术应用。这次为杭州亚运会量身定制的动车组,不仅在绿色智能方面又进了一步,外观设计也更加用心。瞧,这线条、这色调,还有这些运动卡通,多漂亮啊!

(二)新亮点:创新花开香满园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同样是吉林推动新型工业化的重要举措。

在无际的蓝色海面上,在高高的群山之巅,在浩瀚的戈壁沙漠,长达百米的风力发电叶片正不倦旋转。但你知道吗?这些“巨人之臂”的强劲肌肉,源于吉林化纤集团的自主创新产品——大丝束碳纤维。

在吉林化纤碳化车间,长达400多米的生产线仿佛巨型蜘蛛正“吐丝纳线”:一束束提炼于石油中的白色原丝经过氧化、低温碳化、高温碳化等工序,被加工为俗称“新材料之王”的黑色碳丝,粗细只有头发丝的七八分之一,但抗拉强度却是钢的7至9倍。

亲历者说——吉林化纤“黄大年式研发团队”成员陈海军:我们是一家有60多年化纤生产经验的老牌国企,以前日子过得还不错,后来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只能向创新要出路。成功研发碳纤维让我们绝处逢生,产品成为航天航空、高端汽车、新能源装备制造首选材料。目前,公司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碳纤维、人造丝等生产基地,去年实现销售收入210.3亿元。

在长春东北一隅,新建起一个制氢加氢一体化站,为6条线路的氢能大巴提供加氢服务。这个一体化站虽不起眼,但它是“氢动吉林”小荷的尖尖一角。

氢能源凭借其零污染、能量高、资源足、用途广等优点,成为世界能源“新贵”。正是看中其潜在的成长空间,吉林将其作为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的点睛之笔,提出构建“白城-长春-延边”氢能走廊,打造千亿级规模氢能产业。

目前,致力于解决“卡脖子”问题的吉林氢能产业综合研究院正在组建,落地白城的洮南尧景电解水制氢项目和大安风光氢氨一体化项目也已开工建设。

亲历者说——吉林大学化学学院教授邹晓新:吉林的风光电资源丰富,有研究力量和产业链基础,实施“氢动吉林”战略的条件较好。吉林大学在电解水制氢方面拥有多项成果,正积极推动落地转化。

高校科研机构是人才库,企业是创新创业的大平台,如何让这两家携手共进?吉林的做法是,政府搭一座桥,让科研人员与企业双向奔赴,产生1+1>2的效应。

今年2月,一则《关于开展吉林省企业“科创专员”申报工作的通知》引发热议,报名踊跃。很快,来自吉林大学、吉林农业大学、长春理工大学等42所高校科研机构的236名科技专家,成为省内一批科技企业的“科创专员”。

亲历者说——吉林省科技厅副厅长李道恒:“科创专员”入驻企业,在短期内能帮助企业解决研发攻关的紧迫问题,从长期看可以促进产学研深度合作。第一批“科创专员”到岗后,带动实施科技创新项目258个,转化科技成果151项,建立企业与高校联合创新平台16个。

(三)妙手绘成文旅新风景

在省委开调研座谈会,文旅厅副厅长金振林的发言满怀激情:“我们要用5年时间,打造万亿文旅大产业,使之成为吉林经济振兴的一大支柱!”

万亿文旅,底气从何而来?

今年上半年,吉林省共接待国内游客1.2亿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近2000亿元。“吉林文旅大戏在下半年冰天雪地时,全年旅游收入可达5000亿元,5年内有望翻一番。”金振林说。

长春电影制片厂是吉林文旅的一张闪亮名片。成立78年来,长影累计创作拍摄译制各类影片近4000部,见证了新中国电影事业的发轫、进步、繁荣、变迁,用银幕故事伴随了几代中国人的成长。

走进老厂区的长影旧址博物馆,犹如打开了时光通道,那些经典影片的光影音画,激活了人们久远的青春记忆。沉浸式展览,凭口碑出了圈。

亲历者说——长影集团董事长庄严:长影经历了一个艰难时期,现在又重焕生机。一方面,我们主动适应市场,推出一系列“长影出品”,长春“电影之都”风采犹在;另一方面,我们着力打造长影旧址博物馆、长影世纪城等旅游新地标,让长影的红色基因成为吉林文旅品牌的特别亮色。

正值夏季,松花湖畔60万平方米山地草甸蔚为花海,一座座帐篷散落其间,游人悠闲而坐,享受着避暑游玩的惬意。这是“清爽吉林·22℃的夏天”的风景。

而吉林文旅另一句深入人心的广告语是,“温暖相约·冬季到吉林来玩雪”。云海与雾凇环绕的松花湖滑雪场,拥有总长41公里的37条优质雪道,滑雪面积175公顷,足以容纳万人滑雪。每到雪季,世界各地滑雪专业运动员和爱好者们云集于此,酣畅飞驰在皑皑白雪之上。

亲历者说——吉林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卫东:冰雪产业为吉林发展带来了巨大拉动力。吉林省有4地入选国家级滑雪旅游度假地名单,其中我们吉林市就有两家。上一个雪季,我们的松花湖、北大湖两个滑雪度假地共接待游客120多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33亿元。

从吉林市往东南,驱车3个多小时,我们来到白山市抚松县。这里原是国家木材采伐基地,全面禁采后,又经近十年封山育林、植树造林,抚松逐渐恢复往日模样。同样还是靠山吃山,过去“吃”的是木材,今天“吃”的是风景。

抚松县露水河镇位于这片原始森林深处。这里是多个矿泉水高端品牌水源涵养地,数百年的红松、曲柳、椴树遮天蔽日。几年前,有驴友意外发现一大片宛如童话世界的白桦林,忍不住发到网上,引得《人世间》剧组来此取景。该剧爆火后,又吸引无数游人来此体验温情与浪漫。

亲历者说——白山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由志强:从林场伐木到绿色发展,白山一直在探索转型发展之路。除文旅产业,人参、灵芝、蜂蜜等林下经济,也都为白山带来绿色财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著名论断,在这里得到生动诠释。

(四)倾情呵护耕地中的“大熊猫”

一望无际的松嫩平原,两江冲积、风雨谐时,造就了这广袤的黑土地,“捏把黑土冒油花,插根筷子能发芽”。

黑土地是大自然的丰厚赐予。每三四百年才能积淀1厘米厚的黑土,可见何其珍贵,因此有耕地中“大熊猫”的美誉。呵护好这方稀有的宝地,确保其绵延不竭、造福子孙,是吉林人民之责,也是振兴发展的应有之义。

8月初,四平市梨树县梨树镇,大片的苞米地里,穗穗个大粒满,仓箱可期。这里地处世界“黄金玉米带”,玉米产量高、品质好、口感清甜软糯。此时,正是鲜食玉米上市之际,乡村的直播达人们在田间地头架起设备,将新鲜玉米送往城市餐桌。

但20世纪八九十年代,这里是另一番景象。由于人们急于求粮、极限索取,黑土地“病”了,庄稼“瘦”了。在农业科研人员指导下,梨树县从梨树镇高家村一块225亩“破皮黄”发轫,用十几年时间探索出保护性耕作的梨树模式:秸秆覆盖、机械种植、轮替休耕、规模经营。2020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梨树县考察时强调,“要认真总结和推广梨树模式,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把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保护好、利用好,使之永远造福人民”。

亲历者说——梨树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站长王贵满:我在现场聆听了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倍感振奋。现在,最大的变化是,大家的黑土地保护意识增强了、保护目标明确了,梨树模式已走向全省,保护性耕作面积达3280多万亩,粮食产量正向年产千亿斤迈进。这让大家体会到,只有土地“高兴”了,农民才有好收成。

保护是为了更好地利用。吉林市永吉县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水源充沛,位于世界“黄金水稻带”。过去这里阡陌纵横、耕地零碎,“黄金水稻带”产不出金子般的粮食。经过持续的高标准农田建设,这里已形成田成方、渠成网、路相通、沟相连、旱能灌、涝能排、产量高的现代化农田体系,广大农民告别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千年传统农耕方式,迈进了机械化、数字化农耕的崭新时代。

亲历者说——永吉县万昌镇镇长周洪亮:建设高标准农田,发展智慧农业,既是水稻品质的重要保证,也是保护黑土地永续发展的根本之计。咱们的村子陆续建设了田间信息采集系统,实现了“互联网+精准农业”模式。现在,干农业是个快乐的事业,种地是个幸福的职业。

居中的吉林,也是色彩绚烂的吉林。“红旗”招展,白山绵绵,绿意无限,金谷满地。朝气蓬勃的吉林,创业干事的热情如此高昂,振兴发展跑出了“加速度”。


 

其它文章
主办: 中共辽宁省委宣传部 承办:  辽宁工业大学
  中共辽宁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 电话:  0416-4198654/0416-4199670
  共青团辽宁省委 传真:  0416-4199778
  中共锦州市委 信箱:  lnsgdb@126.com   
  辽ICP备06017842号 法律顾问:  辽宁永字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