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降临,哈尔滨华灯绽放,诗意和浪漫如约而至。 在松花江畔的斯大林公园,人们或漫步低语,或翩然舞动,或深情歌唱,尽情享受着这夏夜的美好;在别具风情的中央大街,古典范的建筑、文艺范的路灯、沧桑感的“面包石”路面、写实风的雕塑群,保留着老街余韵,摩肩接踵的游客吃着马迭尔冰棍儿,品咂着岁月的味道…… 哈尔滨的夏夜之美,让我们感受到黑龙江人的可爱,时尚浪漫、“美商”很高;还有人说,黑龙江人“最东北”,身上带着豪气、虎气、英雄气。但英雄也有气短的时候,经济总量偏低,经济增速偏慢,人口呈下降之势,这是黑龙江的振兴之痛。 贯彻落实党中央推进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方略,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黑龙江振兴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黑龙江人民鼓足干劲,向经济建设聚焦发力,打发展组合拳,提出农业振兴、产业振兴等“八个振兴”行动计划,打造数字经济、冰雪经济等“四个新引擎”,布局一批千亿产业群,守护好“绿色长城”,当好国家粮食稳产保供“压舱石”。 今年上半年,黑龙江省GDP同比增长4.7%,增速高于疫情前的2019年。 (一)长子风采:永远挺直的脊梁 共和国之初,在“中国贫油论”甚嚣尘上之时,大庆这个特大油田的发现和开采,是一个世界奇迹;而连续60多年稳产高产、累计奉献原油突破25亿吨,则是另一个世界奇迹。 连续几十年的开采,大庆油田不得不直面储采失衡、开发难度增大、自然递减加快等世界性采油难题。从自喷采油到石头缝里“挤”油,高科技加持让今天的大庆油田仍保持着原油稳产3000万吨的世界级大油田水平。 亲历者说——大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高级工程师王蕊:我们的工作就是和石头“较劲”,通过研发推广水驱、化学驱、气驱、微生物采油等多种驱油技术,提高石油采收率。现在,勘探已经发现,大庆的页岩油储量超过12亿吨,有这些技术和资源储备,大庆油田一定会成为一家“百年老店”。 前不久,央视纪录片《鹤舞长江》,让人们见识了白鹤滩水电站的非凡气势,也认识了哈电集团电机公司。该公司承担白鹤滩水电站右岸全部8台机组研制任务,占发电机组总数的半壁江山。 大国工程催生了大国重器,我国大力发展水电水利事业,为这家装备制造企业迅速攀上世界巅峰创造了难得机遇。电机公司承担三峡70万千瓦水电机组研发任务,从与国外合作到甩掉“洋拐棍”独立研发,率先攻克了“水轮机高部分负荷压力脉动”这个世界性难题。2007年,电机公司又向水电行业技术“无人区”——百万千瓦机组发起挑战。历经15年艰难攻关,2021年6月,全球单机容量最大功率百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在白鹤滩水电站成功投产发电。 亲历者说——哈电集团首席专家、电机公司副总工程师覃大清:在哈电集团流行这么一句话:“一群人、一件事、一条心、一起拼、一定赢。”电机公司这个“大熔炉”锻造了一支刻苦钻研、技术过硬、勇于创新的科研铁军,我们信念坚定:大国重器必须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 位于齐齐哈尔市的中国一重,被誉为“大国重器的锻造者”,中国一重人自称“超级铁匠”。 抡起万余吨“大锤”,把千余摄氏度高温的钢锭,锤打成各种形状、尺寸不一的产品,是中国一重水压机锻造厂车间工人的日常工作。看上去还是“打铁”,但锻造领域的核心技术始终在快速发展演进,中国一重的万吨自由锻造、热连轧、冷连轧等技术始终是行业翘楚,为我国工业装备制造提供不可或缺的强大支撑。 亲历者说——大国工匠、水压机锻造厂副厂长刘伯鸣:我们是“铁匠”,打铁就要自身硬,不断实现技术创新是硬道理。这些年,我们团队先后攻克百余项重大产品锻造工艺难关,特别是完成三代核电31项超大、超难产品锻造任务,打破了核电关键锻件依赖进口的局面。 (二)新亮点:新的经济引擎蓄势待发 在培育新材料、先进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也是黑龙江的战略举措。 在哈尔滨新区,一座现代化新城正在崛起,崭新的楼宇、厂房比肩而立,一个个创新企业相继落地。 加强东北地区与东部地区对口合作,使南北互动起来,是习近平总书记为东北振兴谋划的金点子。在新区率先亮相的深哈产业园,就是深圳、哈尔滨南北互动的落地之作。 “双城”合力共建产业园,要打造的不只是一个物理上的空间,而是要着力推动“深圳经验”转化为“哈尔滨实践”。产业园建设启动4年多来,一次次创造着“深哈速度”:两天一层楼、两年崛起一座产业新城。本着“能复制皆复制,宜创新即创新”的原则,产业园已累计“带土移植”深圳先进经验126项,累计注册企业602家。 亲历者说——哈尔滨同创普润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姚力军:我是哈尔滨人,先在宁波创业,公司研发的超高纯金属溅射靶材已进入全球领先行列。两年前,我决定回哈投资建设龙江学子创业园。哈尔滨新区事无巨细为我们解决后顾之忧,使我们得以全身心投入科技创新,今年年底即可投入量产,年产值预计超过20亿元。 “外引”和“内生”,是黑龙江省培育新经济产业的两大路径。在哈尔滨新区的哈工大卫星产业基地,聚集了一批专注于小卫星研制的青年才俊。作为百年名校,哈尔滨工业大学有航天第一校“尖兵”之誉,深耕卫星研制近30年,在小卫星和通信工程领域形成了特有优势。工大卫星就是由哈工大培育孵化出来的一家商业航天公司。 工大卫星一成立即表现抢眼,已成功将两颗卫星送上太空:“微厘空间”低轨卫星导航增强系统S4试验卫星和“龙江三号”通信试验卫星。公司拥有一支年轻的百人研发团队,具备通、导、遥卫星整星设计、批量化制造及在轨交付能力。眼下,公司正为百余颗商业卫星研制任务忙碌着。 亲历者说——工大卫星董事长陈健:我们推出的柔性化卫星平台技术体系,有效解决了传统卫星研制过程中迭代速度慢、研制成本高、生产效率低等瓶颈问题。未来,公司将加快实现巨型星座卫星制造产能,牵引带动卫星制造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 (三)小兴安岭深处,“两山”理念正开枝散叶 盛夏时节,位于小兴安岭深处的伊春是个好去处。这里,“天然空调”24小时开启,“天然氧吧”全天候供应。 如今的伊春这般美好,得益于林区经济转型发展和林区生态保护。新中国成立之初,由于国家建设需要大量木材,大小兴安岭全面开发,一伐就是60多年。新时代,大小兴安岭走上停伐转型之路。 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伊春考察调研时曾关切地询问:林区经济转型发展怎么样?林区生态保护怎么样?林场职工生活怎么样? 循着这“林区三问”,我们走进伊春的青山绿水间,去寻觅最新答案。 上甘岭溪水国家森林公园素有“森林生态博物馆”美誉,拥有小兴安岭保存最完整的植物群落。在炎炎夏日,伴着习习凉风,穿行在参天的红松、曲柳、云杉、枫桦之间,不时与松鼠、紫貂、苍鹭、鸳鸯邂逅,好不畅快! 亲历者说——伊春上甘岭溪水国家森林公园讲解员毕海娇:我爷爷是喊着号子伐木的林业工人,父亲先是做机械化伐木工,停伐后变成护林员。对森林心怀感恩的林业人,打心底里赞同停伐。我们都深深体会到,守护这片森林,就是守护我们更美好的生活。 伊春是“红松故乡”,全世界的红松60%在中国,中国的红松半数以上在伊春。林区不伐木,林下找出路。培育红松果材兼用林,是当地向林下要发展空间的重要途径。 亲历者说——伊春森工上甘岭林业局公司林下经济种苗繁育基地负责人王立新:普通红松苗需育苗4年才可上山造林,我们运用轻基质容器育苗技术,把育苗周期缩短至2年零2个月,成活率达95%以上,今年育苗将达590万株;天然红松至少需要40年才可结果,我们采取顶芽劈接的技术,对4年苗进行嫁接,10年便可结果,12年达到丰产,使松塔成为当地职工和百姓的“致富果”。我们要通过几代人的努力,将从森林里取走的再还给森林。 距溪水国家森林公园不远,一座座风格别致的东北民居院落,菜香四溢,笑语不断。习近平总书记在伊春考察调研时,曾走进退休工人刘养顺家,坐在小院木桌旁的长条凳上,与工友们唠家常、话发展。如今,这里已经变成溪水农家院一条街。 亲历者说——上甘岭林业局溪水经营所退休工人刘养顺:我干了几十年伐木工,没想到如今吃上“生态饭”。现在,林区生态环境越来越好,游客越来越多,农家院由我们1家发展到近30家,家家生意红火。大家伙儿都说:“是总书记帮咱致了富,咱们心里永远念着这份情。” (四)在黑土地上,感知“压舱石”的分量 龙江熟,天下足。到了北大荒,看到辽阔的黑土地上,那一眼望不到边、平展如绿毯的千万亩水稻正抽穗灌浆、丰收在望,方知何为“家中有粮,心中不慌”。 “全国每9碗饭,就有1碗来自黑龙江”。2022年,北大荒粮食总产量451.3亿斤,占全省的29.1%。无论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还是助力龙江振兴,北大荒的角色都举足轻重。 粮安天下,种铸基石。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是北大荒的命脉所在。垦丰种业是北大荒垦区的唯一供种主体,2023年,垦丰供应垦区种子共计14.96万吨,占垦区三大作物播种面积的93.8%,基本实现全覆盖。 中国粮装上“中国芯”,经历了一个艰难而不凡的过程。垦丰种业水稻研究院的专家们,对此体会颇深。 亲历者说——垦丰种业首席育种专家、水稻研究院院长徐希德:水稻研究院组建10年了,先后培育出20多个优质水稻品种,特别是长粒香型“龙垦2021”,平均亩产1200-1300斤;我们的“垦川香”高端优质米,完全可以和世界上最好的大米相媲美,一箸米、满口香。 “要看北大荒,请到建三江。”北大荒集团建三江分公司拥有耕地上千万亩,是北大荒这个现代农业航母编队的旗舰,也是现代大农业的样板。 万亩水稻,长在田里、管在网上。稻田之上,几乎看不到劳作的农民,只有无人机时而掠过。在七星农场的智慧农业农机中心,借助遥感卫星,鼠标一点,田间地头场景一览无余,土壤墒情、秧苗长势、病虫害迹象尽收眼底,智慧农业让沃野厚土给予更加丰厚的回报。 建三江的农业智慧不仅体现在数字化上,更体现在社会化服务上:通过代耕代种、代管代收、全程托管等办法,把北大荒先进的种植技术、管理模式复制到更广阔的农村,促进小农户深度融入现代化大农业。 建三江还把水稻种出“花”来。“神笔马良”绘出喜获丰收的巨型稻田画,观光小火车把游客带进万亩稻海,农文旅成为新风景;“认养一亩田,好米吃一年”,订制农业越来越火,北大荒的粮食让越来越多的人心心念念。 亲历者说——建三江分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张卫华:黑龙江粮食总产量已连续13年稳居全国第一,北大荒贡献了总产量的近三成。北大荒自身也实现了粮食总产量的19连丰。保证中国饭碗装中国粮,当好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北大荒人是有底气的。 “身在最北方,心向党中央”。调研组看到,一个沃野千里、风景如画的大美龙江,一个肩负粮食稳产保供重任的龙江,一个振兴突围中的龙江,正在走向诗与远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