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16日至17日,习近平主席在辽宁考察时强调,在新时代东北振兴上展现更大担当和作为,奋力开创辽宁振兴发展新局面,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一直备受外界关注,甚至被认为是中国经济的“晴雨表”。早在2015年,习近平主席在长春召开座谈会时,就将东北振兴放到了全国发展的高度。但老工业基地沉疴已久,如何推动当地发展,满足产业升级需求,成为摆在党中央面前的一道难题。 2015年7月17日,习近平主席在长春召开部分省区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听取对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和“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后指出:“无论从东北地区来看,还是从全国发展来看,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都具有重要意义。” 2018年9月25日至28日,习近平主席考察东北三省。在考察期间,习近平主席回应了外界对中国改革的关切,指出任何怀疑、唱衰国有企业的思想和言论都是错误的,重申继续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保护民营经济发展。在沈阳,习近平主席主持召开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以新气象新担当新作为推进东北振兴,明确提出新时代东北振兴,是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 今天,我们从历史上的东北亚形势与中国国家安全关系的角度,认识该区域政治经济对国家整体格局起到的重要影响。 中国的地形与北美接近,而与欧洲形成强烈的反差。欧洲以平原为主,海拔200米以上的高原、丘陵和山地约占全洲面积的40%,其中海拔2000米以上的高山仅占2%,海拔200米的平原约占全洲面积的60%。欧洲平均海拔340米,而北美洲则平均海拔700米。欧洲是世界平均海拔最低的大洲,这种多平原地形的特征必然催生出完全不同于中国的地缘政治及军事作战理论。平原与山地具有完全不同的地缘政治功能。前者有利于形成大规模的成建制装备及其部队军力合成,而后者则有利于分解成建制装备和部队合力,给游击战留下大显身手的天地。 中国海拔500米以上的山地和高原占全国总面积的2/3,这样的地形围绕华北平原由西向东形成半月形包围,它们犹如耸立起的一簇簇铁刃,将进入其中的、形成于平原地带的集团军战斗合力瞬间以碎片化的方式予以消解,而使能发挥当地人民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游击战优势成倍增加。这不仅是将欧洲军事理论生搬至中国境内作战的西方入侵者无不以失败告终的重要原因,也是模仿欧洲军事理论的国民党军队在与军事理论完全本土化的共产党军队作战时屡战屡败的重要原因。 中国大面积山地的缺点是不具备形成欧洲式大兵团作战的充分条件,这相应地弱化了中国抵御外敌大规模入侵的军事合成能力,其优点则是有利于长期保存抵抗力量,等待时机,一举击败入侵者。具体说,拥有平原则拥有控制中国中心地带从而控制中国的地理条件,但拥有山地,则拥有打败、控制中原的对手的时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就是中国地缘政治特有的“以时间换空间”的优势条件的绝好证明。
|